找到相关内容4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光学》(2)

    到,强设功力,反得苦恼。以是之故,世人当知时与非时。《百喻经》   □先自除恶,后教人除;若自不除,能教他除,无有是理。是故菩萨先应自施,自持戒知足,勤行精进,然后化人。《优婆塞戒经》   □依法不依...自皈依僧,当愿众生,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。《华严经》   □若人于财不生悭惜,亦不分别怨亲之相,时与非时,是人则能调伏众生。《优婆塞戒经》   三、家庭人伦   □若人百年之中,右肩担父,左肩担母,于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5751955.html
  • 法藏碎金(1)

    毕竟大乐。   《优婆塞戒经》  善男子:智人行施,为自他利,知财宝物是无常故,为令众生生喜心故,为怜悯故,为坏悭故,为不求索后果报故,为欲庄严菩提道故。……是人现在得四果报:一者一切乐见,乃至怨家...优婆塞戒经》  善男子:若能观怨(家)一毫之善,不见其恶,当知是人名为习慈。若彼怨家,设遇病苦,能往问讯,瞻疗所患,给其所需,当知是人能善修慈。(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)   《大宝积经》  在家菩萨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1153934.html
  • 人生佛教的经言祖语(1)

    苦空,无有寂静。人身难得,虽得人身难具诸根,虽具诸根难得正见,虽具正见难得信心,虽得信心难遇善友,虽遇善友难闻正法,虽闻正法难得受待,能如是观,是名人身。   《优婆塞戒经》卷六《五戒品》   ...作四分:一分应供养父母已身妻子眷属,二分应作如法贩转,留余一分藏积俟用。   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三《受戒品》   能善求财,得已能护,用以道理,如法惠施。   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七《般若波罗蜜品》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4259908.html
  • 自利利他论

    ,无所谓立功、立德和立言。古语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”,如此正解可矣。  佛家之论自利利他,与儒家理一而分殊。比较而言,佛家条分缕析,更见精深缜密。《优婆塞戒经》有“自利利他品”,苦口婆心,深入浅出。...利他?  《优婆塞戒经·自利利他晶》云:“菩萨信根,既自利已,复利益他。自利益者,不名为实;利益他者,乃名自利。何以故?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,于身、命、财不生悭吝,是名自利。菩萨定知若用声闻、缘觉菩提教化...

    净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4561056.html
  • ‘大智度论’中的十善道

    。这里所说的“初、本体、后”,玄奘译为“加行”(prayoga)、根本(maula),后起(pRSTha)。”有关十不善道之加行、根本、后起,于‘大毗婆沙论’、‘俱舍论’、‘优婆塞戒经’等也有详细的...五浊恶世的时代,并且有出家众犯戒因缘佛才会制定,就此意义来说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是有佛时或存在或不存在。但是“十善道”则不然,不论佛出好世、恶世,甚至佛不出世仍然存在。如‘优婆塞戒经’卷六“业品”云: ...

    释厚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545847.html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中的十善道

    、后起,于《大毗婆沙论》、《俱舍论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等也有详细的叙述。([1])故知“十善道”并不限于文字上所列的十条项目而已,应该也含摄了五戒  、八斋戒甚至比丘戒等一切戒法。就此意义而言,十善道是...不然,不论佛出好世、恶世,甚至佛不出世仍然存在。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六“业品”云:  “善生言:世尊!诸佛如来未出世时,菩萨摩诃萨以何为戒?善男子!佛未出世,是时 无有三归依戒,唯有智人求菩提道,修十善法...

    释厚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25177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和社会福利事业

    、施身闻偈等故事,在法隆寺玉虫厨子中都有所描绘。   这种布施的目的,如北凉昙无谶译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五说,行智人之施,为怜愍,为他人得安乐,他人生布施之心,以断诸种烦恼,入于涅槃,断尽有漏。此种布施,决非为求报酬。如果施财而求所报,这就不是真正的布施,而是假布施。真正的菩萨行的布施,是不求所报的布施,此谓布施波罗蜜,以与求所报的假名菩萨布施相区别。假名菩萨布施亦即凡夫布施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五说:...

    [日]道端良秀著 姚长寿节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4154394.html
  • 业因果报定律

    反悔改正者,属不定业,不一定必受果报。‘优婆塞戒经·业品’就定不定,分业为四种:“一者时定果报不定,二者报定时不必定,三者时定果报亦定,四者时、果二俱不定。”当然,不定业之不定,只是说所作业的力弱,或...真实本性的智慧,由依佛法智慧为导而修道。‘优婆塞戒经·业品’云:“善心智慧因缘力故,恶果定者亦可转轻。”又说:“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,定知善恶当有果报,是人能转重业为轻,轻者不受。若遭福田,过善知识,...

    佛 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768606.html
  • 地藏法门说明

    不能灭定业;二者,不能度无缘;三者,不能尽众生界,然又传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,何也?欲明此理,须知何者为定业?《优婆塞戒经》曰:“何因缘故,名果报定?常作无悔故,专心作做,立誓愿故,作已欢喜故,是故是业...

    果念

    |地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1419491099.html
  • 问:三十二相是如何来的?

   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,八十种随行好。是说佛的身体有种种美妙的地方。那么是那三十二相呢?又是怎么来的呢?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对三十二相是如何产生的作了一番详细的说明: 为菩萨时。于无量世。乐以善眼和视众生。是故先得牛王眼相。 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无数世用和善的眼看众生,所以得到牛王眼相。(眼睫如牛王相,眼毛殊胜如牛王也。) 为菩萨时。于无量世。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。是故先...

    佚名

    三十二相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6285112311.html